發布時間:2025-09-04 16:09 信息來源:洪江市岔頭鄉政府
岔頭鄉位于沅江北岸,與安江鎮隔河相望。東與中方縣蔣家鄉接壤,北與中方縣新建鄉毗鄰,西與懷化市的黃巖區、洪江市的龍田鄉交界。總面積115平方公里。鄉政府機關駐地竹山園村金閣寺,距安江鎮5公里,距洪江市政府駐地黔城56公里。
2016年經建制村合并,現全鄉轄竹山園、水尾、陶家、羊坡、雙松、大年溪、大沅、雞公坡、杉木田、凡溪、巖里11個行政村,153個村民小組,總戶數4722戶,非農業戶216戶,總人口1607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53人。以漢族為主,還有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四個少數民族。人口出生率8.4‰,計生率97%。
新中國成立初,岔頭屬一區(太和區),1951年至1956年6月岔頭屬八區所轄(龍田區)。1956年6月撤區后,由七個小鄉合并為岔頭鄉,駐地巖里,設立中共岔頭鄉總支委員會,1957年7月改設鄉黨委會。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時,屬硤洲公社。1959年8月由硤洲公社劃出設立太和公社,1960年7月又并入硤洲公社。1961年5月農村人民公社條例(草案)下發后,公社體制進行了調整,從硤洲公社劃出,設立岔頭人民公社委員會,駐地為竹山園金閣寺。下轄竹山園、水尾、和平、羊坡、雙松、龍井、大豐、高峰、大沅、新建、團結、新江、凡溪、沅江、巖里十五個大隊。1981年,龍井大隊分為高坡、胡家兩個大隊,此后,岔頭人民公社轄16個大隊。1984年3月,改公社為鄉,改大隊為村(均用原來老地名)。把和平大隊改為陶家村,雙松大隊改為竿子溪村(1997年竿子溪村又改為雙松村),大豐大隊改為大年溪村,高峰大隊改為黃雙坪村,新建大隊改為雞公坡村,團結大隊改為杉木田村。全鄉有16個行政村,各村有村黨支部,全鄉有21個黨支部(含鄉屬單位的黨支部)。
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西北部山巒起伏,地勢陡峭。東南臨沅江,屬丘陵區,較寬廣平畈,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在17.2℃,年內最高氣溫達40℃,最低氣溫-5℃。全年無霜期約242天(3月中旬至11月上旬),年降雨量1210毫米。土壤以山地黃壤、紅壤,林地黑沙土、潮沙泥田、灰鱔泥田、烏鱔泥田為主。全鄉有耕地面積837公頃,其中水田704公頃,林地面積8196公頃,森林覆蓋率71.6%,植被以針葉林、雜木灌木、經濟林為主。全鄉水資源豐富。陶家溪經陶家、水尾、竹山園等注入沅江;羊坡溪發源于胡家、高坡,經羊坡、竹山園、巖里等注入沅江;新江溪發源于懷化市黃巖區,經大沅村、中方縣的蔣家鄉,流入凡溪,經過新江注入沅江。全鄉共有水庫11座,其中小一型水庫1座,庫容量385萬立方米,小二型水庫10座,庫容量150萬立方米;骨干山塘37座。加上陶家電站水庫、楓木坪水庫、周家坪水庫及竹堂沖水庫連成了一個長達30公里的主干渠道灌溉水網區,使旱澇保收面積達到88%以上。
全鄉旅游資源豐富,有風景優美的太陽島和月亮島;有寬闊的黃家河河灘草地;有規模宏偉、歷史悠久、建造美觀、古樹參天的楊家祠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廟文化遺址就在岔頭鄉境內,位于巖里村西,與鄉政府駐地只有一條溪相隔。人們常稱為“貝丘遺址”,面積1.5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0.2-5米,1986年發現,1991年進行考古發掘。在這一遺址中,不僅發現大量的打制石片石器,磨制的石斧、石錛和石鏟,還發現了直接用于收割農作物的工具——蚌鐮和石鐮。同時還出土了大量的戳印獸面紋、鵬印等組合裝飾陶器,圖案神秘、詭譎,充滿宗教色彩的陶器裝飾藝術是中國史前藝術的典型代表。遺址還出土了十分豐富的動物骸骨,為研究古代氣候、環境、動物進化等提供了寶貴的科學資料。高廟遺址出土文物豐富,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在岔頭鄉最北端的大沅村龍巖江峽谷,以峰巒造型奇特、形象生動逼真的銅鼓巖、劍劈峰、原始次森林、幽深神奇的峽谷,構成一個峰林、峽谷景觀帶,有較高的旅游開發價值。
岔頭因地理結構而得名。沅江中的太陽島與月亮島把沅江分成大小兩個河床,加上陶家溪從上游注入沅河,形成多個河岔,再加上兩條溪注入沅江時形成了長三千米、寬1.5千米的河沙淤積小平原,且在這塊小平原靠下游的頂端,清朝時建有一座金閣寺。因此而取名岔頭。
岔頭鄉有竹山園村、巖里、杉木田、繁溪、雞公坡等5個村處在丘陵地帶,大年溪、大沅、水尾、陶家、羊坡、雙松6等個村處在山區。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紅薯、玉米、大豆為輔,經濟作物以油菜、西瓜、蔬菜、藥材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