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為媒,以福為線
通道侗聽音樂會詮釋鄉村文化振興成果

以“文藝興鄉村·非遺醉侗聽”為主題的通道侗聽音樂會在該縣薩歲文化演藝中心舉行。
11月8日,以“文藝興鄉村·非遺醉侗聽”為主題的通道侗聽音樂會在該縣薩歲文化演藝中心舉行。本場音樂會以水為媒,以福為線,通過“接水祈福、脫單得福、喜慶賀福、福音連連”四大篇章,打造一場具有文化深度與情感溫度的藝術盛宴。本場音樂會由坪坦鄉平日村牽頭、全縣范圍內各村文藝隊配合呈現,鄉村文化真正擔當主角。

作為典型的侗族聚居村落,平日村的文化肌理中沉淀著時光釀造的醇香。村里延續兩百余年的“架水節”,是侗族先民世代相傳的迎春盛典。從清晨的取水祈福,到午后的蘆笙齊奏,再到夜幕下的哆耶共舞,每一環節都嚴格遵循古老儀軌,既鐫刻著侗家人對自然的虔誠敬畏,也寄托著對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質樸祈愿,成為村落記憶中最生動的注腳。

本場音樂會巧妙延續這一文化基因,突破傳統演出模式,以侗族“架水節”為核心,以“福”為情感內核,精心構筑“接水祈福、脫單得福、喜慶賀福、福音連連”四大篇章。其中序章“神秘水韻”以《架水傳說》《歡慶福水》《共品福源》三個節目,通過侗款、舞蹈與敬水歌,展現侗族與水相生相融的古老傳統。演出在保留非遺精髓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演繹。既有牛腿琵琶歌的古韻悠揚,也有《霓虹甜心》的現代節奏。“脫單得福”互動篇章,更創新性地以侗家“拋鴨子”替代傳統繡球,讓年輕人在趣味互動中默契配合,重現侗族“月堂對歌”“行歌坐夜”的古老浪漫。

這場以展示“鄉村振興+非遺”為主題的“侗聽”音樂會,打破了傳統非遺傳播的固有邊界。它借助富有創意的舞臺語言,將古老民俗與現代審美有機相融,不僅推動“架水節”等非遺項目走出村寨、走向更廣闊的天地,也進一步拓展了鄉村文化傳播與旅游體驗。那些鮮活的民俗內涵與鮮明的精神特質,在旋律與舞步中凝練為獨具通道韻味的文化符號,不僅為鄉村振興注入綿延不絕的文化內驅力,更讓侗族非遺在新時代的土壤中煥發出蓬勃生機。
(夏慧娟 林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