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龍關下聽潮聲
——沅陵縣官莊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紀實
蘇春生 李文武 瞿云
在湘西連綿的群山間,辰龍關雄踞千年,見證過古驛道上的馬蹄聲碎,也目睹過沅水河畔的歲月滄桑。如今,這座鐫刻著“天下第一關”印記的雄關之下,正激蕩著土地變革的澎湃潮聲。湖南省沅陵縣官莊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春風,讓311.6平方公里的土地破繭重生,曾經碎片化的耕地連田成片,破損的生態重披綠裝,沉寂的鄉村煥發活力,在古老的辰龍關下鋪展開“田疇沃野、茶海飄香、山水相依、百姓安康”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破局:雄關之下謀新篇
官莊鎮清晨的陽光掠過辰龍關連綿的茶園,灑向海沙坪村的稻田。69歲的村民張建國總會沿著新修的田埂走一圈——這片曾經“三畝地分五處,牛都轉不開身”的耕地,如今已是連片的高標準農田,田埂上的露水折射著豐收的希望。
但在三年前,官莊人面對的卻是另一番景象。作為沅陵縣東部的門戶重鎮,官莊鎮35個行政村星羅棋布在山地丘陵間,耕地像“補丁”一樣散落山間,2920個地塊中,近七成面積不足5畝,大型農機難進場,灌溉水渠年久失修,“種一畝虧一畝”成了不少村民的心病。沃溪礦區的老礦工還記得,那時的礦山“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裸露的山體在暴雨后常引發滑坡;主埠溪村的主婦們曾為家門口的污水溝發愁,垃圾亂堆、蚊蠅亂飛成了美麗鄉村的“攔路虎”。
“土地是根,土地不活,鄉村難興?!便淞昕h委書記在官莊調研時的這句話,點燃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火種??h委、縣政府迅速將申報、實施官莊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國家級試點工作列為“頭號工程”,成立由縣長掛帥的領導小組,從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12個部門抽調32名骨干組建工作專班,在官莊鎮設立項目工程實施辦公室,構建起“縣里統籌、部門協同、鎮村落實”的三級作戰體系。領導小組、工作專班每周一次現場調度會、每月一輪進度通報、每季一場成效考核,讓各部門從“各管一攤”變為“攥指成拳”。
項目的實施,關鍵在規劃。項目專班帶領技術團隊歷時3個多月,摸清了314.38公頃耕地現狀,踏勘了13處生態受損點,走訪了20余處傳統村落,召開了60多次座談、屋場會,征求了20多個單位、40多個集體經濟組織意見,描繪出官莊鎮“一個中心、四個示范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藍圖:集鎮中心通過“白改黑”道路升級、雨污管網改造煥發新顏;辰龍關產業融合示范片串聯茶旅、文旅資源;海沙坪土地整治示范片打造連片農田;沃溪生態修復示范片重現綠水青山;馬家坪人居環境示范片留住鄉愁記憶。
資金難題的破解,讓藍圖有了落地的底氣。沅陵縣委、縣政府創新全域項目“財政投、企業幫、銀行貸、市場補”的多元籌資模式:整合縣級財政涉農、林、水等各類資金2.11億元,重點投向農田、水利;辰州礦業、西澳礦業等駐地企業安排7224萬元,反哺家鄉礦山生態修復;向省農發行融資2.32億元低息貸款,支持農用地整理;新增耕地指標交易收益“取之于地、用之于地”,形成資金閉環。8.1億元的總投入,如同毛細血管中的血液,滋養著土地整治的每個細胞。
煥新:四脈同頻譜華章
(一)田疇織錦:碎地成方糧滿倉
海沙坪村的田埂上,收割機正沿著筆直的田壟馳騁,金黃的稻穗卷入機身,留下陣陣稻香?!耙郧?畝地分成7塊,最大的不到1畝,插秧、割稻全靠人工,累啊!”張建國站在田埂上,望著連片的稻田感慨萬千。如今,他家的零散地塊通過“小改大、陡改緩、碎改整”并入百畝農田,灌溉水渠通到田邊,機耕道路直達地塊,畝產比往年增加。
官莊鎮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的實施,用“繡花功夫”重塑耕地格局。采取移土培肥、坡改梯田、地塊合并等方式,新增耕地77.5公頃,建成百畝以上連片耕地7片,面積小于5畝的耕地圖斑減少7.2%;314.38公頃高標準農田里,混凝土灌溉渠縱橫交錯,田間道路四通八達,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12%。
全域項目的實施,讓土地“顏值”得到提升,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價值”增長。2024年,官莊鎮糧食總產較整治前增加552噸,村民種糧收入新增132.5萬元。鎮里成立的土地合作社統一流轉新增耕地,引進優質稻種和綠色種植技術,按“保底租金+盈余分紅”模式讓村民受益。“現在土地流轉有租金,務工有工資,年底還有分紅,一畝地的收益頂過去兩畝!”海沙坪村種糧大戶宋四海算起收入賬,臉上笑開了花。
(二)山水含情:生態修復展新顏
楊家溪的堤壩上,村民們正悠閑地散步,清澈的溪水在新建的生態堤壩間流淌,岸邊垂柳依依,遠處青山如黛。誰能想到,這里曾是“雨天看海、晴天吃灰”的水毀重災區。2021年汛期,洪水沖毀了原有土壩,淹沒耕地200余畝,村民出行只能靠臨時搭起的木橋。如今,鋼筋混凝土澆筑的堤壩堅固耐用,沿岸種植的護堤林綠意盎然,既保護了耕地和生態,又能汛旱并防,成為防洪觀景。
生態修復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通過全域項目的實施,在沃溪礦區,曾經的廢棄礦坑被回填平整,種植了楠木、桂花等鄉土樹種,120公頃裸露山體披上綠裝,新建的生態公園里,健身步道蜿蜒其間,成了村民晨練的好去處。界亭驛村的溪流經過清淤疏浚、生態護坡建設,水質從劣Ⅴ類提升至Ⅲ類,村民們又能在溪邊洗菜浣衣,孩子們重拾了摸魚捉蝦的樂趣。
金洲溪等7個美麗村寨的建成,讓鄉村成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家園。主埠溪村實施“廁所革命”,家家戶戶用上衛生廁所;馬家坪村開展垃圾分類,村容村貌干凈整潔;界亭驛村修復古民居,青石板路連接起家家戶戶。村民們在房前屋后種花種草,村口的文化廣場上,傍晚總能聽到歡快的廣場舞音樂,幸福的笑容映在每個人臉上。
(三)茶香藥韻:產業融合促增收
辰龍關觀光園的茶園里,游客們正品嘗著剛沖泡的碣灘茶,茶湯清澈明亮,茶香沁人心脾。窗外,300多公頃茶園層層疊疊鋪向遠山,采茶姑娘的身影點綴其間,構成了一幅動人的田園畫卷?!斑@茶比往年香多了!”來自長沙的游客李女士贊不絕口,她不知道,這片茶園經過品種更新和生態改良,茶葉品質已提升一個檔次。
全域項目的實施,讓官莊鎮特色產業插上了翅膀。項目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在雙泉、魚兒山等村開發200多公頃黃柏藥材基地,藥企提供種苗和技術,村民負責種植,采收后按保底價收購。界亭驛、太平鋪等村的老茶園完成提質改造,引進“黃金芽”“中黃3號”等優良品種,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茶葉單價提高30%以上,畝均增收2000元。
全域項目的實施,讓官莊鎮“農業+旅游+文化”得到了融合發展,讓土地生出更多“金疙瘩”。辰龍關完善了游客中心、觀光步道、茶文化體驗館等設施,推出“采茶體驗+茶藝學習+民宿住宿”的旅游套餐;紅軍“火把”照亮辰州坪、夜過王家田等紅色故事被挖掘整理,打造紅色研學線路。2024年國慶、中秋假期,官莊鎮接待游客8萬人次,較上年翻番,200多家餐飲民宿、特產商店收入同步增長,5000多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增收。
(四)四區聯動:示范引領樹標桿
官莊集鎮的農貿市場里人聲鼎沸,新修的柏油馬路寬敞整潔,兩側商鋪招牌統一亮眼,管網改造后再也沒有“雨天積水、晴天堵管”的煩惱。集鎮上的人們都在贊賞全域項目帶來的變化,集鎮中心通過基礎設施升級,集聚效應顯著增強,輻射帶動周邊5個村發展。
辰龍關至界亭驛產業融合示范片里,古驛道串聯起茶園、民宿和文化景點,“游辰龍關、品碣灘茶、住農家院”成了熱門旅游線路;海沙坪至太平鋪土地整治示范片,連片的高標準農田不僅產出糧食,更成為“稻浪翻滾”的田園景觀;沃溪生態修復示范片,昔日的礦山廢墟變身生態公園,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馬家坪至主埠溪美麗鄉村示范片,干凈整潔的村落、錯落有致的民居,成為人居環境整治的樣板。
四個核心示范片如同四顆明珠,被鄉村公路串聯成鏈。在辰龍關產業示范片,茶旅融合年接待游客10萬人次;在海沙坪示范片,連片農田帶動糧食增產20%;在沃溪示范片,生態修復讓森林覆蓋率提高6個百分點;在馬家坪示范片,人居環境整治讓村民滿意度達100%。四區聯動、各美其美,共同勾勒出官莊鎮高質量發展的清晰輪廓。
致遠:經驗彌香啟新程
辰龍關的茶香飄向遠方,也捎去了官莊鎮全域土地整治的寶貴經驗。這場歷時三年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不僅改變了鄉村的面貌,實現了村村受益,人人增收,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生動樣本,更探索出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官莊模式”,先后被評為全省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典型案例,列入《湖南省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入選全國第三批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典型案例。
規劃引領繪藍圖是項目成功的前提。官莊鎮堅持“全域統籌、三生融合”理念,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引領,打破“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零散整治模式,將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優化納入一盤棋。“一個中心、四個示范片”的布局既立足當下,又著眼長遠,確?!耙粡埶{圖繪到底”,避免了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
機制創新聚合力是項目推進的保障。“三級推進體系”實現上下聯動,多元籌資機制破解資金瓶頸,村民參與機制凝聚共建合力。特別是“新增耕地指標交易+產業收益反哺”的閉環模式,讓土地整治形成可持續的內生動力,為項目長期推進提供了資金保障。
民生為本增福祉是項目的核心追求。從平整土地讓村民種糧省力增收,到修復生態讓鄉村環境宜居宜業,再到發展產業讓群眾致富門路更寬,官莊鎮始終把群眾滿意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村民議事會、監督小組等方式,讓群眾全程參與規劃、建設、驗收,從“要我整治”變為“我要整治”,真正成為土地變革的主人。
產業融合促長效是項目發展的關鍵。官莊鎮不滿足于“修田造地”的表層整治,而是深耕“土地整治+特色產業”的融合路徑,讓整治后的土地既產糧食又產風景,既增良田又增收益。茶葉、藥材、旅游等產業的蓬勃發展,讓土地資源持續產生經濟效益,實現了“整治一片、激活一片、富裕一片”的良性循環。
夕陽西下,辰龍關被鍍上金邊。山腳下,村莊炊煙裊裊;茶園里,晚風送來清香。如今的官莊,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山更青、水更綠、村更美,村民的腰包鼓了,笑容甜了,對未來的盼頭更足了。這場土地的新生,不僅是空間的重塑,更是發展理念的革新,是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辰龍關下的潮聲仍在回響,官莊鎮的發展還在繼續。關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經驗和模式,如同辰龍關的茶香一般醇厚綿長,正飄向更多需要的鄉村,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