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3-22 10:58 信息來源:洪江市政府辦公室
為奮力擦亮“一粒種子改變世界”品牌,堅持以建設“兩城兩帶四板塊”區域協調發展體系支撐高質量發展,著力提高兩城輻射帶動全市協同發展的能力,形成優勢互補、多點支撐的區域格局,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緊緊圍繞“兩城帶動、兩片協同、三區融合、三農提升”發展目標,激發區域發展潛力活力,全面推進現代化新洪江建設。力爭中心城區(黔城鎮、安江鎮)經濟首位度達到35%、常住人口達到14.79萬人、建成區面積達到9平方公里,全市城鎮化率達到43.59%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經濟增速,與全省城鄉居民收入平均增速差距持續縮小,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城鄉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優勢互補性進一步增強。
二、工作任務
(一)強化“兩城”帶動、“兩片”協同、“三區”融合
1.推動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構建以文旅為主導、現代種業和水果產業為特色的“一主兩特”產業體系,高質量打造旅游“金三角”,推動懷化國家農科園安江核心區、洪江市高新區兩大產業平臺互補發展,安江農耕文化旅游區、黔陽古城兩大城市旅游載體一體發展。以黔城鎮為重點,著力打造“黔陽”牌水果,圍繞柑橘主導產業,重點謀劃爭取洪江市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柑橘)建設、2024年省級農業產業強鎮等項目;農科園安江核心區著重圍繞雪峰山道地中藥材、黔陽牌特色水果等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物流,做實柑橘交易中心和生態食品加工產業園;高新區落實“五好”園區要求,大抓招商、大興產業,圍繞生物基新材料、新型顯示及電子元器件、臨港產業鏈開展精準招商,圍繞要素保障新建標準化廠房5萬平方米、新增儲備土地500畝,不斷提升園區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園區發展后勁。建立招商項目協調機制、投入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圍繞區域“主特”產業和產業細分領域,瞄準三類“500”強做好招大引強工作。精心籌辦好雪峰山冰雪節、翁朗溪豐收節、長坡村荷花宴、黔陽古城非遺民俗文化節、洪江市半程馬拉松等旅游節慶活動,拓展旅游客源市場和新的消費熱點,探索發展夜間經濟,大力發展體驗式、參與式、沉浸式消費。(市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市發改局、市高新區等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動基礎設施跨區域互聯。配合懷化做好《鶴中一體化區域協調發展國土空間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做好洪江市國土空間規劃與安江鎮等國土空間規劃以及市政基礎設施專項規劃的銜接。快速推進懷化國家農科園、農耕文化旅游區、安江西互通等項目實施。充分發揮水路、陸路、鐵路綜合運輸作用,形成懷化南部物流集散中心,積極融入懷化國際陸港建設,促進洪江市經濟社會發展。逐步完成黔城、安江城區智慧停車場建設項目。以安江、黔城兩鎮為中心,加快推進冷鏈物流等流通體系建設,輻射帶動周邊鄉鎮倉儲物流配送站點建設,重點實施洪江市綜合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園建設項目。(市自然資源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市住建局、市教育局、市衛健局、市發改局、市商務局等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公共服務跨區域共享。出臺教育、醫療、城市管理等公共服務一體化實施方案。扎實推進審批服務提速,完成政務服務中心三樓綜窗改革,提高政務服務能力。優化教育布局調整,推行片區管理,促進優質資源共享。撤辦黔城鎮土溪、岔頭、大崇、紅巖中心學校初中部,初中學生分流至城區或城鎮周邊較大規模初中學校就讀;撤辦群峰鄉、鐵山鄉中心學校初中部,初中學生分流到雪峰鎮中心學校就讀;撤辦龍船塘瑤族鄉中心學校初中部,初中學生分流至深渡苗族鄉中心學校就讀。著力打造雪峰鎮醫療次中心,持續強化胸痛、卒中、創傷、危重孕產婦和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建設,加強臨床專科建設,統籌推進緊密型醫共體建設,著力破除制約基層醫療機構發展瓶頸,推動優質資源下沉,方便群眾看病就醫。推進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理設備設施更新,逐步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推進城區文化體育惠民,加快建設雜交水稻發源地博物館、高廟遺址博物館,不斷完善市圖書館、黔城劇院文化服務功能。(市教育局、市衛健局、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市政務服務中心、市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市商務局、市產業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鐔城山水有限公司等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4.推動資源要素跨區域配置。搭建政銀企合作交流平臺,完成各銀行入駐市政務服務中心三樓普惠金融服務專區,推動銀行機構對項目融資的支持。全面開展“爛尾地”盤活工作、積極推進“抵押地”轉換工作和城區存量土地的再開發再利用和園區低效工業用地提質增效工作,確保2024年園區閑置低效用地清零,標廠一期閑置廠房實現“騰籠換鳥”。優化“自然資源全要素”供需平臺,實現“全景式”看地、“智能式”推地和“淘寶式”選地。鼓勵宇昌生物等企業利用存量建設用地新建標準廠房,推動振遠釩電、德坤釩業、雪峰米業、山農禽業、黔橋水泥等企業閑置用地“二次招商”。(市財稅金融事務中心、市自然資源局、市工信局、市高新區等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推動四大板塊協調發展,補齊區域發展短板
5.加快推進安江農耕文化旅游區建設運營。高水平辦好第三屆懷化市旅游發展大會,實現辦會興城。快速推進雜交水稻發源地博物館、高廟遺址博物館、安江農校紀念園、沅水風光帶、大畬坪記憶街區、隆平大道沉浸式稻香廊道等“兩館一校一帶一區一廊”項目建設,落地一批農耕研學旅游、農耕文化體驗、農業科研科普等文旅產品,再次發掘高廟遺址,保護、展示、傳承高廟文化,提高安江農校紀念園4A級旅游景區影響力,高標準創建安江農耕文化旅游區為湖南農耕文化旅游名片。(市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市農業農村局、安江鎮人民政府等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6.精致推進黔陽古城建設運營。推進黔陽古城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創建工作,爭取實施黔城古建筑群和芙蓉樓文保等項目建設,大力推動黔陽古城景區提檔升級,著力培育“吃、住、行、游、購、娛”等一批旅游新業態,著力打造黔陽古城濱江古風夜市,著力盤活古城閑置建筑,招商建設一批精品民宿,形成梯次配置合理、特色主題鮮明的精品民宿集群,推動古城業態步入常態化運營。(市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市商務局、黔城鎮人民政府等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7.大力推進托口清江湖旅游發展。依托清江湖國家濕地公園,打造有溫度、有品質的清江湖國際鄉村旅游度假區。積極推進“三線三道”品質提升,在高速高鐵沿線、河湖岸線、縣市干線,布局建設一批凸顯山水自然、城鄉風情、人文歷史的旅游景觀,打造一批高品質通道、航道、步道。(市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市農業農村局、市交通運輸局、清江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托口鎮人民政府等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8.重點推進雪峰山片區區域補短。依托雪峰山國家森林公園、八面山及蘇寶頂,支持山地旅游、清涼經濟和醫藥康養等特色產業,打造國內知名康養目的地。支持雪峰山片區發展油茶、金銀花、雜交水稻制種、高山蔬菜等優勢產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投入,盤活雪峰山森林公園高端民宿,著力打造“安江農耕文化—大崇知青文化—雪峰森林康養”精品旅游路線。進一步加快雪峰山片區中藥材產業發展,發揮“雪峰山藥谷”“中國天麻之鄉”品牌效應,大力支持雪峰山片區種植天麻、黃精等中藥材,推動建設一批規模化、標準化中藥材基地。同時加快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加大品牌創建力度,積極引育一批中藥材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條。支持雪峰鎮建設區域教育、醫療次中心,支持塘灣鎮打造縣際邊界中心鎮,通過發展化解雪峰山片區發展落差矛盾。(市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市農業農村局、雪峰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市教育局、市衛健局、雪峰片區各鄉鎮等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深入實施湘西地區開發戰略
9.做好湘西地區開發工作。把握省實施小微產業鏈三年倍增計劃機遇,認真研究省、懷化市深入實施湘西地區開發戰略,積極謀劃湘西地區開發項目,爭取湘西地區開發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市發改局、市財政局、市商務局等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0.抓實易地搬遷后續扶持。深入實施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安心工程”,完善安置住房管護政策意見,繼續加大產業就業扶持,健全房屋管護、搬遷群眾增收、安置區管理等長效機制,支持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可持續發展,堅守質量安全底線,加強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建設工程質量安全跟蹤管理,及時掌握移民安置點住戶住房安全動態,確保住戶住房安全有保障。(市發改局、市農業農村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等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1.積極承接優質公共服務對口幫扶。繼續依托省人民醫院幫扶市人民醫院,加入湖南省前列腺疾病專病聯盟;市中醫醫院腦病科與湖南省醫藥學院總醫院實施共管共建;骨傷科與懷化市中醫醫院實施共管共建。尋求優質教育資源對口幫扶,打造各學段品牌學校。積極爭取長沙市優質高中、初中、小學對我市各學段學校進行形式多樣的對口幫扶。黔陽一中實施高中委托管理,市實驗中學、市芙蓉中學(完全中學)實施初中結對幫扶,市芙蓉小學、市安江第二完全小學實施小學網絡聯校。(市教育局、市衛健局等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快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12.全力發展“一主兩特”縣域產業。因地制宜發展“一主兩特”縣域產業,文化旅游產業主要以承辦第三屆懷化市旅游發展大會為契機,重點推進安江農耕文化旅游區建設,不斷加強招商引資力度,持續推進文旅品牌創建,加快建設全國一流旅游度假目的地,實現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種業產業完成雜交水稻制種面積3萬畝以上、總產量0.6萬噸以上,力爭打造1個以上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核心示范基地,年內新增制種面積5000畝,力爭恢復國家級制種大縣;籌備舉辦國際種業論壇,為打造“國際種業之都”筑牢基礎。柑橘產業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完成新改建標準化基地5000畝以上,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倉庫保險設施網絡,加大品牌宣傳力度,創新營銷方式,以品改提升品質,強品牌提升價值。(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市發改局、市商務局等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3.實施縣域經濟爭先進位行動。對標省、懷化市方案爭創省、懷化市縣域經濟先進縣市,爭取安江鎮、黔城鎮爭創縣域經濟發展強鄉鎮,爭取托口鎮、沅河鎮、雪峰鎮爭創縣域經濟發展快鄉鎮,力爭2024年縣域經濟考核進入同類縣市區前列。(市農業農村局、安江鎮人民政府、黔城鎮人民政府、托口鎮人民政府、沅河鎮人民政府、雪峰鎮人民政府等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4.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優化空間結構,提高空間配置效率,改善空間功能品質,增強空間治理能力,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需求,塑造多元、開放、高效、優質的“兩城(黔城鎮、安江鎮)兩帶(沅水主干、雪峰山主脈生態經濟文旅帶)四板塊(安江主城區、黔城主城區、雪峰山、清江湖)”新型區域格局。盤活城區土地和房地產資源,改造城鎮老舊小區。分類推進中心鎮(鄉)建設,支持一批工業、農業、商貿、文旅強鎮(鄉)發展成副中心。完善城區市政公用設施,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市發改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市公安局等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推進城鄉協調發展
15.暢通資源要素流動。積極吸引外出務工人口回流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爭取省級科技特派員5名赴基層企業開展技術指導,爭取懷化市級科技特派員10名和市本級科技特派員97名對轄區194個行政村進行全覆蓋。培育壯大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探索創新入市交易政策機制,推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動產登記。(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資源局、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等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6.強化公共服務供給。落實《洪江市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縣建設實施方案》要求,爭創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縣。依托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建設22家中醫館及5家“旗艦中醫館”,利用全市村衛生室建設“中醫閣”22家,建成以市中醫院為龍頭,以鄉鎮衛生院“旗艦中醫館”為樞紐,村衛生室“中醫閣”為基礎的中醫藥服務體系,進一步持續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建成巖垅鄉中心學校鄉鎮標準化寄宿制學校和芙蓉中學“徐特立”項目。(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衛健局等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7.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加快完善市域路網,加快推進G60邵懷高速公路安江西互通、安江二橋S249連接線工程,加快推進農村旅游路、資源路、產業路建設,積極爭創全國“四好農村公路”示范縣。扎實開展城鄉客運一體化和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示范縣創建工作。持續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強化農村供水工程標準化建設與改造,實現3處縣級標準化農村供水工程。完善農村地區充電基礎設施,爭取2024年新建5G基站120個、新增千兆端口3000個。(市交通運輸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利局、市發改局、市工信局、市稻沅水務有限公司等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8.全力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創建。深化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專項整治,加快推進2.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糧食產量達3.52億斤。繼續抓好問題廁所整改,完成農村戶廁改造1500戶,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5%以上。全面完成雜交水稻制種級種植、柑橘標準化種植科研、雪峰山小葉黃精種子種苗研究繁育“3個1000畝”示范基地項目,推廣新型農村集體經濟8種模式,實現農村集體經濟倍增。應用積分制、清單制、屋場會等方式提升鄉村治理效能。深入開展示范創建行動,爭創全國美麗宜居村莊1個、省級美麗鄉村1個,創建懷化市和美鄉鎮1個、懷化市和美村莊9個,創建洪江市和美示范村22個、和美示范片20個,同步創建懷化市和洪江市和美團寨100個、懷化市和美庭院1000個,全市和美鄉村創建率達95%以上,爭取省、懷化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先進縣(市)。(市自然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發改局、市財政局、各鄉鎮等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推進機制
(一)組建工作專班。成立推進區域共進行動工作專班,由市政府辦分管副主任任召集人,市發改局主要負責人任副召集人,成員單位包括市發改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高新區、市公安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市衛健局、市政務服務中心、市財稅金融事務中心、市產業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專班辦公室設在市發展和改革局,負責日常協調和調度工作。
(二)壓緊壓實責任。各牽頭責任部門要認真梳理本行動涉及的重點指標、重點任務、重點項目,明確責任部門、責任領導、聯絡人員,清單化、項目化調度推進各項任務。各責任部門要配合專班做好向上銜接匯報和對下的調研指導工作,主要負責人要認真落實主體責任,定期調度本部門任務落實情況,及時協調解決工作推進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堵點問題。
(三)強化考核評價。建立行動“三看三評三比”機制,重點聚焦“兩城”帶動、“兩片”協同、“三區”融合、“四大”板塊協調發展、湘西地區開發、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城鄉融合等領域,對相關指標數據、項目現場、特色亮點工作進行看、評、比,定期形成專報報市政府主要領導,并作為相關專項工作考核打分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