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6-21 11:41 信息來源:洪江市衛生健康局
2023年,我市衛生健康工作在上級相關部門的精心指導和洪江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協的正確領導下,統籌推進公立醫院改革、醫院學科建設、重點民生實事工作等各方面工作,現將我局半年工作總結如下:
(一)黨的建設。一是深入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宣傳活動。3月份組織開展衛健系統黨的二十大精神集中培訓,并邀請市委黨校教師對黨的二十大精神進行了專題輔導。開展了“學習貫徹二十大·奮力趕超有作為”主題演講比賽、《黨課開講啦》、《榜樣7》等集中收看學習活動,組織系統積極參加市委宣傳部組織的”學習袁隆平,做一粒好種子“微視頻宣講活動,市疾控中心“一個人,一件事,一輩子”微視頻獲大賽一等獎,衛健局獲大賽組織獎。二是嚴格履行黨建工作主體責任。進一步完善黨建責任聯系點制度,對黨委班子聯系支部進行了適當的調整,班子成員每季度對基層支部黨建工作進行分類指導和督查,深入開展“走基層、找問題、想辦法、促發展”活動,圍繞基層黨建工作重點任務和突出問題進行調查研究。三是聚焦主責主業,抓好黨建日常管理。健全完善各項黨建工作機制,嚴格落實“第一議題”、黨委中心組理論學習制度,認真落實民主生活會、“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等基本制度,深入推進“六好”黨支部、“模范機關”建設。四是強化廉潔教育,正風肅紀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局黨委嚴格按照“一崗雙責”的要求,加強干部職工監督管理,按要求對下屬單位和各股室負責人進行廉政責任約談,提高其拒腐防變的意識和能力,將清廉微課堂納入每月主題黨日的一個重要環節,以參加培訓,觀看專題片等形式開展廉政教育2次,使黨員干部的責任意識、廉政守紀意識進一步增強,促進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考慮到省衛健委真抓實干督查激勵相關考核文件還未出臺,我們對照去年的模式開展了前期準備工作。一是成立了真抓實干督查激勵專班,并對照去年的考核指標建立任務臺賬,明確責任分工,將任務分解到各相關單位和各股室,做實基礎數據,并及時完成上報。為爭創真抓實干督查激勵先進打下基礎。二是起草了《公立醫院績效管理考核辦法》、《市人民醫院創三級醫院工作方案》、《減員增效改革工作方案》、《全市藥品耗材集中采購配送方案》、《醫共體建設實施初步方案》(討論稿)。
(三)疫情防控總體可控。
(四)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市中醫醫院與湖南省醫藥學院總醫院、懷化市第二人民醫院、懷化市中醫醫院簽訂醫聯體協議;腦病科與湖南省醫藥學院總醫院實施共管共建;骨傷科與懷化市中醫醫院實施共管共建,提升學科建設能力工作。市人民醫院、中醫院、婦保院均與上級醫院建立醫聯體,簽訂雙向轉診協議;上級醫院派出醫療專家到各院進行巡診、指導、授課、帶教手術等技術扶持,幫助提升臨床醫生的業務水平。
(五)公共衛生服務。全面落實基本公共衛生項目,為65歲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費體檢24904人,鄉村振興監測對象提供免費體檢46610人,并對其中“四種慢病”患者提供隨訪服務。健康管理高血壓患者34867人,健康管理糖尿病患者12832人,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和隨訪服務。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累計簽約、續簽服務對象270790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79.25%,為行動不便患者提供上門服務,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覆蓋到全市每一個角落。
(六)重點民生實事落實完成。
我局承擔的省重點民生實事項目:孕產婦免費產前篩查工作任務數為1500人,完成1661人,完成專項投資43.4萬元,完成任務的110.7%;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免費篩查任務數為1500人,完成1648人,完成專項投資5.7萬元,完成任務的109.87%。“兩癌”免費篩查工作任務數為6000人。完成6003人,完成專項投資84萬元,完成任務100.05%。
(七)計劃生育。截至2023年5月底,全市人口出生859人,同比增加21人,人口總量增速明顯放緩,出生人口結構保持平衡。2023年,我市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對象17058人,新增3359人;計劃生育特別扶助對象903人,新增66人。
(八)健康扶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全市現有高血壓、糖尿病、重性精神病和肺結核病4種慢性病脫貧人口6506人,已落實慢病家庭醫生服務簽約管理6506人,核實監測對象患高血壓、糖尿病、重性精神病和肺結核病4種慢性病375人,已落實慢病家庭醫生服務簽約管理375人。每季度對患四種慢病的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進行了至少一次隨訪,家庭醫生簽約履約服務率100%。2023年來全市共確診重點監測對象患者189人,已住院救治或簽約管理189人,救治率為100%。
(九)其他重點工作有序開展
全面實施健康洪江行動,成立了健康洪江行動推進委員會議事協調機構,建立健全了健康推進工作組織機構、專家團隊和考評體系。大力開展健康洪江愛國衛生系列活動,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除四害”春季集中消殺工作。積極開展無煙機關建設。結合愛國衛生月活動,主動配合相關職能部門,認真根據創衛指數測評標準,對標對表,逐條疏理,開展環境衛生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