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4-04 15:32 信息來源:洪江市洗馬鄉政府
為促進再生稻穩產高產,提高再生稻生產比較效益,根據我市自然生態條件特點,特制定再生稻栽培技術要點。
一、頭季種植管理(3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
1、品種選擇。選擇生育期適宜、耐熱耐冷、抗倒伏、抗病蟲、米質好、再生性好、兩季產量高的品種,要求種植品種頭季能在8月15日前收割,高溫條件下結實率高、發苗好,莖稈彈性好、中高肥力水平不倒伏,稻瘟病、稻飛虱抗性較強,米質在國標3級以上,再生季出苗快、齊、壯。具體可選用隆兩優華占、隆晶優1212、荃優粵農絲苗、甬優4949、甬優4149、晶兩優1212、晶兩優1468、晶兩優1237等品種。
2、適時早播。一般在3月中下旬播種,原則是確保頭季稻在8月15日前收獲,再生季在9月15日前齊穗。
3、適度密植。普通機插保證用種量不少于2.5公斤/畝,畝插1.7萬蔸以上;手插秧用種量1.25公斤/畝左右,畝插不少于1.5萬蔸;拋秧用種量2公斤/畝左右,畝拋足1.7萬蔸。一般保證頭季每畝基本苗4-6萬,有效穗18-20萬。
4、合理施肥。頭季以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增施硅肥的施肥方式來保證頭季禾苗群體合理。施肥原則是控氮、增鉀、硅,N肥不過量且按七分基蘗肥、三分穗粒肥分配,即:底肥大田每畝施45%復合肥35-50公斤(優質品種或高肥田30-35公斤,抗倒性好的品種或中低肥田40-50公斤);移栽后5-7天內結合施用除草劑,每畝追施尿素5-10公斤(優質品種5-7.5公斤,一般品質7.5-10公斤);曬田復水后(6月中旬)施穗肥,一般品種每畝追施5公斤尿素加10公斤鉀肥或10公斤復合肥加10公斤鉀肥,高檔優質品種只追施鉀肥。
5、科學管水。堅持“頭季收前干好田,頭季收后管好水,其他水分管理不變”的主體原則。頭季收獲前根據天氣情況提早排水曬田,曬干曬硬,確保機收。
6、綜合防治。播種前進行藥劑浸種或拌種、苗床處理,減少秧田期和大田前期用藥。秧苗移栽前2—3天施用內吸性藥劑,帶藥移栽,預防二化螟、葉瘟、稻薊馬、稻飛虱等。大田病蟲防控根據預測預報情況,采用低毒高效生物農藥,重點抓好關鍵生育時期“三蟲三病”的綠色精準防控。三病防控主要集中在頭季孕穗期預防紋枯病,破口期預防稻曲病,全程防控稻瘟病。三蟲防控主要集中在頭季分蘗期的二化螟和生育后期的稻縱卷葉螟以及頭季生長后期和頭季收獲后的稻飛虱的防控。
7、曬田控苗。為減少機收碾壓損失、增強根系活力,在淺水活蔸、薄水促蘗、曬田控苗、濕潤長穗、寸水開花、干濕壯籽的前提下,做好兩次干田工作,即(1)結合控苗重曬田,按“時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時”的原則做好第一次曬田,6月10日前后完成;(2)第二次在收獲前7-10天施促芽肥后落水干田,保證干田收割。
8、防御高溫。當頭季抽穗遇到日平均溫度超過35℃以上的高溫時,一是田間灌深水調溫,二是提前噴施蕓苔素內酯、氨基酸、磷酸二氫鉀等調節劑或葉面肥抗逆。
9、適時促芽。為促進再生芽萌發和快、齊出苗,頭季稻收割前7-10天(齊穗后15-20天)畝施尿素7.5-10公斤(可加氯化鉀3-5公斤)做促芽肥。促芽肥也可以用緩控釋肥提前施用。當收獲期稈青葉綠時,可不施促芽肥。
二、頭季收獲(8月上旬-中旬)
10、適時收獲。頭季稻在九成左右黃熟搶晴天收割,做到青桿、活桿收割,有利于再生苗的促發。
11、適當留樁。留樁的原則是早收低割,遲收高割。頭季在正常時間成熟收割(8月10-15日),留樁高度30-35cm左右;頭季在8月10日以前收割,留樁高度可降低至20cm左右;頭季在8月20日以后收割,留樁高度應提高至40cm以上。
三、再生季管理(8月上中旬—10月中下旬)
12、管好水分。水對再生季十分重要,必須滿足發苗、幼穗分化、高溫蒸發、水稻蒸騰的需求。頭季收獲后10天內保持田間3-5cm水層,利于再生芽的萌發成苗。
13、施好發苗肥。為促進再生季發苗快、齊、多,促進幼穗分化,提高成穗,應在頭季收割后2~3天內,畝施尿素10~15公斤;再過5~7天,畝施復合肥10~15公斤。兩次施肥也可以做一次性施入。沒有施用促芽肥的發苗肥可以適量多施。
14、抗低溫。當再生季抽穗遇到寒露風(連續三天以上日平均溫度低于23℃以下)時,一是田間灌深水調溫,二是提前噴施蕓苔素內酯、氨基酸、磷酸二氫鉀等調節劑或葉面肥抗逆。
15、完熟收獲。再生季水稻上下位芽分化時間不同步,抽穗成熟期不一致,應在全田完熟期收割,保障再生季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