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1-04 10:41 信息來源:洪江市新聞網
11月3日上午,洪江市雪峰鎮中心衛生院門診大廳里,已經有不少居民在等候。全科醫生診室內,洪江市中醫醫院下派主治醫師湯久玲正為從鄰近鄉鎮趕來的覃女士看診。
“自從有中醫醫院的專業醫生來我們這里坐診,我打了個電話就能約到湯醫生,不用去縣城跑來跑去排隊了,我從群峰鄉開車過來,只要20來分鐘,還是方便了很多。”覃女士說。
覃女士口中的“變化”,源于洪江市近年來強力推進的一項基層醫療改革——創新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下的“大院制”改革。這項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區域內醫療衛生服務格局與面貌,推動實現強基層固基礎保基本預期目標,讓鄉村醫療衛生機構一體化管理成為現實,群眾就近就便就醫可感可及。
“大院”引領,破解“小散弱”困局
過去,洪江市與許多地區一樣,面臨著基層醫療機構“小、散、弱”的困境。26家基層醫療機構各自經營,資源分散,服務能力不均,難以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改革前,我們一些偏遠鄉鎮的衛生院,可能一天也看不了幾個病人,好醫生留不住,病人也留不住,形成了惡性循環。”洪江市衛生健康局相關負責人坦言。
破局之道在于整合。該市主動適應人口遷徙流動變化、老齡人口增加、慢病日常管理新形勢新要求,大膽打破行政區劃壁壘,根據交通、區位、人口分布等因素,將26家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整合組建成雪峰、塘灣、托口等9個“大院制”衛生院,輻射帶動其他17家一般衛生院。
改革的核心是“統籌管理、一體發展、利益聯結”。9個“大院”對轄區內的“小院”實行黨建人事一體管理和醫療資源統一調配,“大院制”衛生院發揮輻射帶動功能,對轄區一般衛生院及村衛生室一體管理、“抱團發展”。更關鍵的是,建立了基于診療人次、雙向轉診、巡回醫療等績效考核與二次分配機制,將人員經費、公衛經費等資金與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掛鉤。
“這就好比把幾個小舢板綁在一起,組成了一艘大船,抗風浪的能力強了,航行的方向也更一致了。”雪峰“大院制”衛生院支部書記楊遠桂打了個形象的比方。他介紹,改革后,院內診療人次、醫療服務收入和醫務人員薪酬分別增長了28%、37.1%和18%,實現了群眾滿意和員工受益的雙贏。
“一家人”齊心,強院帶動見實效
在雪峰“大院制”衛生院所轄的一個衛生院里,負責人龍醫生正在整理要上報給“大院”的工作報表。如今,他和17家衛生院的同事一樣,身份是“負責人”。
“負責人人選由我們‘大院’提名推薦,現在是真正的‘一家人、一條心、一起干’。”雪峰“大院制”衛生院負責人說道。
同時,該市著力做強“大院”本身。投入730萬元將雪峰鎮中心衛生院整體遷建至原雪峰鎮中心小學,占地面積從2.8畝擴大到10.1畝,著力將其打造成輻射雪峰片區的醫療衛生次中心。
此外,洪江市還從全市范圍內遴選調派了12名主治醫生以上的業務骨干,進入各“大院”工作或擔任領導職務,因地制宜發展“固定+流動”的醫療衛生服務供給模式,推行大院制衛生院“巡回醫療趕集”,全市11個巡回醫療趕集專家團隊逢趕集日便下沉到一般鄉鎮衛生院開展學科建設、診療幫教等工作,帶動基層診療服務能力提升。
“下沉”村醫,打通服務“最后一公里”
基層醫療的網底在村、社區。為此,洪江市創新推行富余鄉鎮醫務人員派駐村衛生室擔任村醫的制度,打通醫療服務“最后一公里”,將醫療服務直接送到村民家門口。
在雪峰鎮兩溪口一個曾經的“空白村”衛生室,派駐村醫周娟娟剛為一位村民量完血壓和體格檢查。
“以前拉個肚子都要跑到鎮上去,現在好了,周醫生常駐這里,設備藥品也多了,對行動不方便的還幫忙送藥上門,方便太多了!”村民盧大姐的感慨,道出了村民的心聲。
像周醫生這樣“下沉”到“空白村”和薄弱村的鄉鎮醫生,全市共有56名,目前該市空白村村醫均由鄉鎮衛生院下派醫生擔任,實現了人員分流、降本增效、固本強基的多贏局面。
據統計,這些派駐村醫已累計服務基層群眾2萬人次,這支“沉下去”的隊伍,用專業的服務和踏實的腳步,贏得了百姓的交口稱贊,筑牢了農村健康保障的基石。
從“大院”的強力整合到“村醫”的有效下沉,洪江市通過一系列機制創新,正在編織一張更加密實、高效、溫暖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讓“看病方便”成為當地群眾觸手可及的現實。